「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」 見於《唐詩》飧字不是餐字

十一月十八日上午,看無綫電視所播中央台的劇集《女人花》(配了粵語),看到女主角,以教師身份教學童讀唐詩:「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有人竟然問:飧字怎麼要讀成孫?

原來,有人誤會飧是餐的簡化字。難怪!幾十年來,香港不少餐室、餐廳,餐字都簡寫成飧。看起來形頗似,其實似是而非。又是「中文半桶水」的才會將餐簡寫成飧,才會把飧誤讀成餐。

不僅香港有人如此寫錯讀錯,內地更加普遍。多年來,我在幾家報刊寫稿,用到「盤飧」、「盤中飧」,飧字每被改成餐。有一家報館的人還拿內地出版的「詞典」給我做「證」。還有人自內地來告訴我教科書都是「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」。是早餐、午餐、晚餐、進餐、唐餐、西餐的餐字。我就把飧誤為餐的兩個原因告訴他們,現在寫於這裡。

原因之一,古書不少抄錯印錯,宋、元、明、清都有盤飧誤抄或誤排盤餐的例子。知者自然不易上當;不知者會以字典為「證」,殊不知,這類字典「有聞必錄」,未加考究,編者不自知,誤己誤人!

原因之二,內地曾搞漢字簡化,有所謂「淘汰生僻字」。飧字雖比餐字簡,但餐字常用,而飧字生僻。於是淘汰飧字,保存餐字,這就把「盤飧」變成「盤餐」、「盤中飧」變成「盤中餐」了。我知道內情,乾脆告訴你;不知內情者,多會因循其誤,還以為自己「正確」。

盤飧用於唐詩,例子不少,最著名是杜甫詩這兩句:「盤飧市遠無兼味,樽酒家貧只舊醅。」盤中飧則見於比杜詩稍後李紳的《憫農詩》:「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其實,李紳也是用盤飧,因為是五言詩每句五字,不夠字也要湊足,「誰知盤飧」就寫成「誰知盤中飧」,得接下句「粒粒皆辛苦」。不是李紳用餐不用飧。你硬以為是,「中文半桶水」而已。

盤飧,語出《左傳》,指飯菜。詩人用詞,講究出典,出典用字如此,就相沿下來。改飧為餐,大違原意。餐與飧在古時是有分別的,餐只作動詞、量詞用,而飧是名詞,後來,餐的詞義變化,也如飧作名詞用,這也是兩者容易混淆的原因之一。

容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