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浙江的镇海,有一位少年,他的名字后人多称之为胡宗南,原名胡琴斋,字寿山。他的身世并不显赫,父亲只是清朝军队中的一个小官,收粮为业。如此低微的起点,然而,他却以一种独特的姿态,走上了与常人不同的道路。胡宗南并不被世俗的框框所束缚,尽管身材矮小,未曾过一米六,却凭借一股子不屈的豪气,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,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,最终成为了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,蒋介石嫡系的忠实拥护者。
然而,在胡宗南的少年时光里,他的狂热与激烈早已在那个平凡的年代中闪现出来。正如那首不朽的《史记》,他早年便有了对历史的深沉痴迷,时常醉心于那些被千古英雄们挥洒的豪情。那时的他,常常在学校里一声高吟,气吞万里如同史册中的豪杰,哪怕四周一片困惑与不解的目光,依旧我行我素。
他读《史记》不只是为了知识,他要的是那种气吞万里的精神力量,那种凌驾一切的英勇。即便是被同学们嘲笑为“狂生”,他也从不曾低头。在那些日复一日的晨读时光中,胡宗南并不屑于学英语,他的世界里,只有刘邦与项羽,只有史书中的英雄豪杰。英语,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罢了。
大学时,他的“狂”愈加显露。当同学们为《红楼梦》所困惑时,他却高高在上地摇头叹息:“此书尽是女儿情深,怎能有英雄气概?”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同学们对他的共同印象,然而,他从不在乎他人的眼光,心中只有更宏伟的理想。英勇与豪情,成了他生活的准则。
转眼间,胡宗南步入了人生的另一阶段。风云变幻,青葱的岁月一度停滞在他的人生里,曾做过老师,做过生意,最后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,心情沉郁,似乎前途一片昏暗。命运的转折总是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到来。就在此时,黄埔军校的招生如同一束光,照进了他一片昏迷的心海。那时,黄埔军校的招生正在进行,但对于胡宗南来说,报名的路并非一帆风顺。
那年,黄埔军校招生,报名的考生如潮水般涌来。胡宗南身为一个29岁的人,显然不符合年龄要求,但他并没有气馁。在他的心中,革命的火种早已燃烧,哪里有需求,哪里就该有他的一份力量。他的短暂犹豫没有持久,最后,带着对革命的热切期盼,他报考了黄埔军校。
考官见到他,立刻被他的身高所震惊,胡宗南个头不高,几乎比所有人矮了一头。考官毫不客气地将他从队伍中拉出来,断言他说:“你根本不是当兵的料。” 可是,胡宗南没有低头,他站了起来,放声大哭。他并非为了求得同情,而是对着考官发出了震天的怒吼:“凭什么因为我个子矮就否定我参加国民革命的资格?”他气吞万里如同一头猛兽,似乎从未想过放弃。他告诉考官:“个子矮怎么了?拿破仑个子也不高,孙中山先生也不过一米六八。孔子说,‘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’,国民革命怎能如此肤浅地以貌取人?”
展开全文
正是这股气吞万里的豪气,打动了黄埔军校的领导,廖仲恺先生当场批准他继续参加考试。胡宗南如愿以偿,终于迈入了那扇象征革命的门槛。最终,他凭借坚定的决心与不屈的精神,成为了黄埔军校的一员,从此踏上了那条与历史搏斗的道路。
胡宗南的故事,正如历史的尘烟,弥漫着激情与力量。他的矮小与平凡,反而成了他奋力拼搏的动力,而他那种不畏困难、不屈不挠的精神,成就了他一生的伟业。让我们以他的事迹为镜,铭记历史,奋勇前行,在人生的征途上,无论身高如何,心中那股不屈的豪气才是最重要的。
愿所有人都能从胡宗南的故事中汲取勇气,激发心中的英雄气概,不论遭遇何种困境,都能以不屈的姿态迎接挑战,最终成就属于自己的伟大人生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